首页 > 历史军事 > 霓裳铁衣曲 > 第两百零八章 远见和谬误

第两百零八章 远见和谬误(2/5)

目录

“进昭文馆就是好机会?”卢十二郎冷笑道:“想必你忘记了崔浩是什么下场了吧?”

卢照邻闻言一愣,卢十二郎口中的崔浩乃是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著名士人,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心腹谋士,屡次力排众议,抓住了难得的战机,使得拓跋焘对抗刘宋北伐,灭亡胡夏北凉,击破柔然,是北魏一统北方的首席功臣,受命修北魏国史,这对于士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崔浩惹来弥天大祸,不但自己被下狱处死,清河崔氏以及与其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被连坐灭族,史上被称为“国史之狱”。

“十二郎你这话也有些过了,崔伯渊后来落得那等下场也要怪他自己言行不谨吧?太武帝让他编修国史,他却把人家祖宗的污秽之事也尽数录入其中,还刻在石碑上公之于众,不死何待?”

“你以为崔浩他谨言慎行就能自保?”卢十二郎冷笑道:“崔浩他之所以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就是因为功业太盛而根基太浅,身怀重宝而豺狼环伺,不死何待?你们以为去了长安,可以凭借腹中的才学入昭文馆,得天子赏识,博取功名富贵。如果你们考不中,或者中了之后只能得个小官还好,如果真的如你们所愿,登了龙门,十有八九落得和崔浩一般下场,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会牵连族人!”

卢照邻被对方这番话说的面色惨白,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熟读史书,当然知道卢十二说的并非虚言。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崔浩在监修国史之前极得拓跋焘的信任,拓跋焘曾下令各部尚书若有难决之事,应该先征求崔浩的意见,并且经常前往崔浩家,以常礼交往,崔浩本人也可以随时进入寝宫。但与其他鲜卑大臣不同的是,崔浩的权力完全来源于北魏皇帝的信任和赐予,他虽然出身清河崔氏,但并没有与其他鲜卑大人联姻,也没有自己的部曲军队,而且他力主举荐河北士族直接出任州郡守官,这就直接触动了北魏鲜卑贵族的利益。结果拓跋焘一旦被激怒,便群起而攻之,也无人替他说情,结果死于非命。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参与编修国史的中书侍郎高允,因为其是太子的老师,却保住了性命。当时朝中少有河北出身的高官,而多有出身关陇的官员,他们对河北士子多怀有敌意,与崔浩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

“那十二郎你觉得我们卢氏子弟就这样下去便行了?”老者问道。

“叔伯!”卢十二答道:“吾宗之祖子干公起家显名于汉末,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其间比吾姓显赫的大有人在,而传至今日,可与卢氏并称的也不过只有崔、王、赵、李寥寥数家罢了。究其原因,吾宗深固根本,而不求一时之荣华,长安洛阳之三公固好,不如州郡之别驾从事,这才是吾家传承四百余年的要诀!”

听到这里,老者也不禁颔首,捻须叹息。卢十二郎说的那句“长安洛阳之三公固好,不如州郡之别驾从事”说透了我国从东汉到中唐时期这段时间的政治逻辑。西汉建立以来,随着战国末期、秦汉时期的以来的血统贵族的衰落,以掌握经学学术为条件、世代出仕官职的新贵族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魏晋士族的前身,比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汝南袁氏等。

这些新贵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看重郡望,因为汉代主要采取征辟制度选拔官员,不管你官做到什么级别,你的后代要走入仕途,都离不开家乡所在地的官员的举荐征辟。为了确保权力能在家族内部不断传承下去,哪怕你在洛阳当三公,也不能放弃对故乡的郡守的控制。而当时的地方政治制度更强化了这一点,两汉魏晋的地方官制里,除去太守、州牧这些长官是由中央任命,其他的属官基本是由太守州牧等自己任命的,向中央报备一声就可以了。由于太守州牧一般都是从外地调来的,为了确保行政效率,通常都会选择州县内的郡望子弟出任,别驾、从事就是这种属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穿成兽世石榴精后,绑定生子系统 从仙武大隋开始 美漫幕后:从让蝙蝠侠找符咒开始 这个明星塌房后业绩更强了 我的绝色妻子 公开相亲!我向渣男死对头求婚了 人在诸天,开局诡秘之主 爽翻!小管家靠发疯整顿霸总文学 恶人主母重生后,前夫全家火葬场 八零肥妻觉醒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