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夫为佞臣 > 关于东汉的选官制度以及末年少数民族分布:

关于东汉的选官制度以及末年少数民族分布:(1/1)

目录

(在书本下面一段情节中,会出现选拔官吏制度改革的内容,改革之前的官制仍以东汉末年的察举制为主,以防万一,为各为亲做个解释,以下资料皆来源于网络。少数民族在后来的剧情中占比较大,因此选了代表性的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介绍!这一部分资料亦来源于网络,望周知。过多解释就不在正文中提及,只会作简单解释,以免占用文字字数,影响大家对本书的感观。)

一、选官制度

参见:察举、征辟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举乖实”的状况,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汉明帝刚即位就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就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并为四世三公之名门。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二、东汉末民族背景介绍:

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者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长驻了三十多年,先后击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但令西域诸国一一归顺汉朝,并开拓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期间他还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未有成功,但足迹已达波斯湾诸国。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公元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个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终告一段落。

匈奴:

——南匈奴

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北匈奴

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势力大大削弱,在南北交战中,数次被南匈奴击败。永平十六年(73年),东汉王朝大举反击,窦固等分兵四路,深入北匈奴腹地,取得很大的军事胜利,往北追至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并留屯于伊吾卢城(新疆哈密)。

到汉章帝时,北匈奴日益衰弱,先后有数十万口入塞投降。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等率领汉军会合南匈奴大举北进,与北单于交战,连战皆捷,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在以后的二年内,北匈奴不断失败,向西迁移,之后北匈奴的一部分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

乌浒族:

乌浒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传》:“灵帝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又载“光和元年(178年)交阯、合浦乌浒蛮反叛。”

骆越是因“骆田”而来,壮语山岭之间叫“六”。“骆”“六”近音,故六田”也即“骆田”。乌浒是“鲁”字的慢读,也可说“鲁”字是“乌浒”的反切,而“鲁”与“六”音近,可以说乌浒是从骆字变化而来的。再则,“乌浒”在读音上与“瓯”字也有关系。乌浒二宁促读为“瓯”。因“瓯”字采王度《集韵》说是“于口切”或“乌侯切”,乌侯与乌浒是一音之转,相近相通。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广西壮族人民是古代骆越之一,与乌浒有一定关系。

古代紧接着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僚、宋代以后的僮、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

西域

新莽时,匈奴控制了西域。建武五年(29年),窦融承制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以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请中央在西域设置都护。但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送还侍子。此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政权皆役属于匈奴。

公元73年,班超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率领部下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阗归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废掉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逐一被肃清,使南道诸国摆脱了北匈奴的统治。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班超出使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

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鲜卑

南匈奴和乌桓相继归附东汉后,鲜卑各部也遣使通好。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接受了东汉中央的封号,也受护乌桓校尉监护。东汉还收买鲜卑部落大人,使之专门对付北匈奴。东汉中期,北匈奴残部西迁,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从此以后,鲜卑族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

羌族

东汉初,刘秀在削平陇西割据势力后,复置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公元58年,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给予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由于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

蛮族

在西汉和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大量汉人为躲避战乱流入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与当地人民错居杂处。东汉建立后,当地郡县为了重新控制这些流亡人口,也与当地人民发生了冲突。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当地人叛乱,攻击当地郡县,光武帝派刘尚率万余军队前往平叛,结果全军覆没。第二年,李嵩、马成督军进剿,仍然不能获胜。第三年,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带领四万多人前去攻打。由于北方将士水土不服、不习地形等,汉军死伤大半,马援也因疫疾阵亡。最后,历时三年的武陵当地人叛乱才被平定下来。

东汉中叶后,由于加重了对蛮族的控制和搜刮,结果引起了各地蛮族大起义。蛮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覆灭为止。

“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物产十分富饶。在益州郡西部,居住着众多的哀牢夷人。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率55万余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合建为永昌郡,自此将整个云贵地区纳入版图。东汉时期,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诸部,都相继归附东汉,汉文化传入当地后,改变了当地风俗,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占婆国:

(书中出现的占婆国)既: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茶荞)。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

占人故地原是中国汉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137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区逵(也作区达或区连,又称释利摩罗),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本书引用,一座小国,但在后面的剧情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b/69/69370/)

scriptchaptererror;/script

1秒记住猎文网网:。手机版阅读网址:

目录
新书推荐: 医道官途之绝对权力苏榆北高梓淇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旷世医圣 医道官途之绝对权力苏榆北高梓淇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我不是天生冠军[竞技] 医道官途从省保健局崛起 医道官途之绝对权力 嫡长女上家庭综艺后爆红了 孽畜,放开朕的大唐 医道官途从省保健局崛起苏榆北高梓淇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我重生的,干掉穿书的,不过分吧?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