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八十八章 摊丁入亩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八十八章 摊丁入亩(2/2)

目录

    因此,雍正手里可以用的官员和备用官员是极少数的,并且出身还都是士绅豪强,或者由士绅豪强资助起来的。

    雍正唯一能用的就是手里的八旗贵族,而朱由检不一样,他没有清朝民族之见的阻碍,他可以肆无忌惮的推广官学,肆无忌惮的扶持普通百姓的子孙为官,也可以在必要时刻将贪腐的他们拉下马。

    只要他的功绩够大,他就不怕下面有人敢明面唱反调,敢和他唱反调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被罢免了。

    诸如朱国祚、沉潅等人,即便心里着急又如何?还不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朱由检的新政推行?

    想要耗死朱由检?那就比比谁的命长……

    真到了朱由检快寿终正寝的时候,或者他快要离开大明的时候。

    朱由检保证会把这群家伙一波带走,最少让大明政治清明十几年。

    “噔!”

    “让一让!让一让!”

    “枕木呢?!”

    正当朱由检定下国策的时候,距离他七百多里外的朔州县可谓热闹。

    历经一年半的时间,铁路的铺设终于从京城西站抵达了朔州地界,而与铁路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用工需求。

    铁路沿边的朔州、代州、山阴、马邑、雁门关等地本来就因为大旱而无地可耕,百姓知道铁路募工,一日工钱十二文后,便纷纷来投。

    一时间,从山阴到朔州这一百多里铁路的铺设居然聚集了十几万工人。

    可以说,十几万工人几乎是挨在一起搞的线性建设,这样的用工需求,也委婉的表现了山西百姓的紧张和急迫。

    虽说家中还有余粮,但架不住那余粮每天都在消耗。

    因此,百姓们只能打工赚取银钱,以此去皇店购买米面。

    那热火朝天的场景背后,是大旱带来的无奈。

    铁路、水库、水渠、府道、县道、乡道……

    各种以工代赈的工程不断出现,却又在修建完毕后一拍两散。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大同府和太原府的水库兴修了一百五十二座,水渠修建了七百三十二里,四百里府道修通,一千二百里的县道和一千九百余里的乡道尚在建设。

    这些工程加上铁路,也不过勉强让太原、大同的三百万百姓中的一百万人有工做罢了。

    说白了,就是每户有一到两个人去工地劳作,剩下的不是帮皇店做做散工,就是只能去太行山中找些野菜来缓解家用。

    有水的地方还好,虽说产量降低了,但最少还有田可以耕种,而没水的地方,就只能去皇店的各大煤场工作了。

    但即便如此,大明依旧创造不出可以让山西七百多万百姓有事情做的工作岗位,因此大量承受不了的百姓只能选择迁移。

    诸如北直隶的宣府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便从五十多万人迁移到了仅有十几万人,大部分都前往了漠东省。

    随着关外三省的设立,许多山西百姓也有了迁移的心思,毕竟这大旱真的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他们目前还没走,是因为想着熬过冬季,顺带做工攒些路费。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冬季的山西格外热闹。

    即便室外的气温已经零下二十几度,但它依旧挡不住百姓们穿着棉衣来做工的心思。

    冻土虽然坚硬,但一个人一天还是能干出个几步沟渠,而十几万工人一天就能干出几十万步沟渠。

    碎石全靠人力铺设,枕木和铁轨也靠人力建设手冻的不行,就去工地旁边帐篷里喝姜汤。

    工部的监工在每隔一百步距离的道路两侧搭了两个帐篷,帐篷里有一大缸熬煮的姜汤,一缸姜汤足够一百多号人喝。

    缸内放了十几斤红糖,单单喝这姜糖水都能把人喝饱。

    这样的小民生活,便是山西大部分百姓的生活。

    眼下的他们反倒是不如陕西的百姓了,最少陕西的百姓在几近迁移后,已经能基本的养活自己了,只是时不时还需要朝廷调粮赈济。

    相比较陕西,山西的百姓就惨了,四年的迁移时间,虽说迁出去了上百万人,但山西的人口实在太多,缺水之下,人人都是饥民。

    朱由检打下东北,就是为了安置山西的饥民,山西的惨状,也只有山西本土的官员可以看到。

    “爹,您说来年他们的日子会好起来吗……”

    工地远处的小丘上,当九岁的孙秉文开口询问,孙传庭也只能叹了一口气:

    “如果拖拉机的事情是真的,那他们应该会好过一些,只是不知道这十几万百姓,来年会有多少人背井离乡。”

    “我在官学里的好多同学都说他们读完这个学期就要跟着父母去关外三省了,不知道去到哪里,他们还有没有书念。”

    和孙传庭共乘一马的孙秉文在言语间透露着一些不舍,而孙传庭听完只有沉默。

    他清楚,百姓离乡是对的,因为就这架势,大旱显然不会突然消失,迁移去关外三省虽然会辛苦两三年,但总归有奔头。

    如果朝廷口中所说的拖拉机,真的能一年开垦十几亩荒地,那百姓们的生活也就有些保障了。

    孙传庭不懂这些东西,但他相信御马监的人不会无故放失。

    他看了一眼那热火朝天的工地,看着他们干活的速度,不免叹气道:

    “照这样干下去,恐怕最多一个月,这一百里的铁路就铺设完成了。”

    把十几万人用到原本只需要一万人的工程上去,原本一年多才能完成的工程,可不就是只需要一个多月就能完成么。

    只是可惜,他们建设的很快,但大明的钢铁速度却跟不上他们。

    孙传庭闲赋在家的这些日子算是看出来了,朝廷哪里都在用钢铁,都在用水泥,为的就是让百姓有工作,有饭吃。

    只是钢铁水泥的产能根本跟不上施工的速度,因此每完成一段工程,地方都要休息大半个月。

    对于这十几万百姓来说,他们在这工地上做工一个月的工钱,也顶多只能买一百三四十斤米罢了。

    或许可以养活一家人两个月,但两个月后,他们还是需要吃存粮和存款的。

    想到这里,孙传庭就不免叹息,甚至想上疏请问能否为山西工人增加工钱。

    只是不等他的想法落到实处,他便看见远处奔来两队快马,高举着手中文书来回大喊:

    “万岁有旨!山西工人工钱增加三文!先前做工时间一律以此为标准,按时长补足!”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哈哈哈!

    !”

    当两队快马上的监工大喊着朝廷涨工价的消息时,听到这事情的工人纷纷狂欢了起来。

    他们有的举着工具高唱万岁,有的则是激动的跺脚,还有的则是大笑了起来,总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孙传庭听不到快马的声音,但他身后的家丁见状下了小丘询问工人,然后将消息传回给了孙传庭。

    孙传庭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松了一口气,但他也知道,所谓的“万岁有旨”,实际上是“齐王有令”。

    朱由检不过是打着朱由校的旗号做事,把功劳推给他罢了。

    只不过他这样做,未必是好事。

    当人们知道他们尊敬的君王,实际上是一个靠别人让功的统治者,而让功的人又要离开大明时,这样的结果对于百姓来说将极为残酷。

    燕山派的一部分人为什么扭曲,说白了就是朱由检把皇帝说的太好了,而朱由校完全做不到他所说的这些。

    当理想和现实产生偏差,人也只会变得偏执。

    “爹,只涨了三文钱的工钱,为什么他们这个高兴?”

    孙传庭还沉浸在大明日后的问题中,可孙秉文却询问起了现实。

    在孙秉文看来,三文钱好像并不是很多,因为他每天的零钱就有十文。

    面对他的询问,孙传庭沉默了数秒,过了片刻才道:

    “对于你我来说,三文钱并不是很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三文钱就是一斤米,就是一个能让人活下去的希望。”

    “十五文的工钱对于我们来说很少,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还能存下一两斤米面,去投奔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地方。”

    “那朝廷不能直接发米面给他们吗?之前不是也有发粮票吗?”孙秉文不解。

    面对他的问题,孙传庭也十分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朱由检之前都愿意发粮食给百姓,现在反而不愿意了。

    是朝廷赋税出现了问题?还是支出太大了?

    可是,朝廷连建虏都灭了,眼下还有什么能让朝廷都入不敷出的存在?

    孙传庭想不通,因为他离开朝堂太久了,即便只是两年的时间,但这两年的时间里,大明却变得让他渐渐不认识了。

    想到这里,孙传庭只能回答一句:“殿下和朝廷有自己的考量。”

    “明日你还要去上课,今日就到这里,回家吧……”

    说罢,孙传庭调转马头,带着身边的四名家丁骑马向着振武返回,直至消失在了县道尽头……

目录
新书推荐: 龙族:小龙人转职美食猎人 知否:我是皇太子 捡漏:有了透视眼后,我财色双收 妙手医尊 让我捐肾救活白月光,现在你后悔了? 武道长生:我靠杀戮镇压邪神! 诸天:每一个宇宙都留下了我的传说 简化功法:从斩妖除魔开始 荒年小寡妇 阎王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