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2/2)

目录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句话说的很对,但也不全对。

    至少在眼下大明即将转型为半农业、半工业的道路上,减少田赋对普通的农民是必须的。

    朱由检做不到消除农业税,因为大明的科技还没有到那种程度。

    但最起码,他可以把农业税控制在10%的程度。

    不过,按照他的经历和记忆,一般农业税定在10%后,下面总会有一些虫豸会搞出暗税,将实际征收10%的农业税,搞成了名义征收10%,实际征收20%、30%的暗税收入。

    这些额外的收入全进了地方的口袋,没有一分进入国库。

    既然历史的教训都在,他就得好好防备这些虫豸。

    “户部的计算,如果按照十赋一,明年国朝能岁入多少?”

    朱由检假寐着开口,曹化淳一听,便主动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也打开了户部汇总的文册,扫视一眼后念道:

    “若是山陕两省的旱情迟迟没有消减,加上瀛洲和麓川新增耕地的赋税,那明岁国朝实入田赋约在六千万石,税银约四千二百万两,赋税折色约为七千万两。”

    七千万两赋税,这样的岁入,清朝直到同治年间才达到,而大明却提前两百多年就达到了。

    并且不同于清朝对百姓敲骨沥髓的榨取,大明是有意在降低赋税的。

    如果按照清朝的征收方式,大明的税收能突破到一亿两。

    眼下大明的赋税,尤其论国内原本两京十三省的赋税,实际不过占据总赋税的二分之一不到,约三千万两左右,而海外占据三分之二还多,约四千万两。

    仅仅田赋,瀛洲、交趾、旧港三省田赋就达到了两千万石,折色为九百多万两,而金银矿税又占据了四百多万两。

    三省本土百姓两千余万人,又贡献盐税、酒税、茶税约四百多万两,驻扎在旧港的市舶司又岁入三百多万两,前后相加就是两千万两。

    剩下的两千万两则是由琉球府、辽东、河西和印度厮当的皇店贡献。

    同样的人口,清朝靠着对内压榨,达到了五千万两的税收,而大明只收到了三千三百万两,并且大明是总人口和乾隆六年到十年的清朝差不多,光论两京十三省,大明人口还不如对方。

    乾隆六年,仅两京十八省人口就达到了一亿四千万,而大明只有一亿两千万人。

    乾隆年间的百姓,每个最少要交直接税三钱五分银子,而眼下天启年间的百姓,每个百姓只需要交二钱五分银子。

    这还只是直接收入,还有间接收入不算。

    清朝靠着“三十三两”来驭民手,而相比较之下,按照天启十一年的情况来看,大明两京十三省一户五人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在十八两到三十二两,收入来源主要是军屯田的亩产、数量,和打工的收入。

    但在支出这一块,天启十一年一户五人百姓的支出,大部分是在十六两左右,也就是可以存下最少二两银子。

    当然,如果要增加肉食或者其它的物质,那基本也很难存下太多银子。

    不过,如果新政实施成功,一户五人的百姓收入会达到二十二两到三十六两,可以存下最少六两银子。

    新政一旦颁布,朱由检不敢说百姓可以顿顿吃肉,但是每天吃一顿肉食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随着东北耕地的开发和百姓的不断迁移,这个情况还会不断变好。

    按照清末的数据和眼下的数据推算,大致在天启二十年左右,在物价上涨不超过两成的情况下,大明的百姓的个人岁入会达到六两银子,一户岁入可以基本达到三十两。

    不过,这需要朱由检在监管上加大力度,避免曾经的“漏收强加”卷土重来。

    总而言之,未来十年,大明要怎么走的路线已经决定了,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大明前进的同时,盯好脚下的路,避免踩到一些水洼,弄得一身脏……

    “李定国呢?”

    想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朱由检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看了一眼钟表,发现已经酉时六刻(18:30)后,这才察觉李定国居然比平时晚会了一小时的家。

    “殿下,那小子今日要在同学家休息,好像叫什么……”王承恩仔细回想了一下,然后才想道:

    “周伯谦!带李哥儿吃饭了。”

    当王承恩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东城常乐坊内的小院里,一个妇人也高声对着耳房叫嚷了起来。

    “来了!”

    耳房内,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对着窗口应了一声,然后看向面前的李定国:“我娘就这样,嗓门大,你别以为她生气了。”

    “没有,我娘也是嗓门大。”李定国整理了桌上的作业,返回了书箱内后,便和周伯谦一起走出了耳房。

    在李定国眼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六十来平的小院。

    院子十分狭小,只有一间主屋和一间耳房,以及一间厨房。

    主屋占地不过二十来平,中间是只是十几平的会厅,左侧和右侧分别是两间厢房,一间是周伯谦母亲在住,另一间是周伯谦的姐姐在住。

    至于耳房,这是给还在读书的周伯谦住的,但也只有十来平。

    三间房子十分紧凑的被院墙围了起来,中间留下一个七八平的天井。

    影壁遮着门口,而眼下一张桌子被摆在了天井空地上,放置了四个凳子。

    周伯谦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六七岁的普通妇人,不高的个儿,穿着蓝色的长衫,盘起来地头发被一根木簪固定。

    从她的体型,以及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不难看出她或许曾经是一个农村妇女。

    至于周伯谦的姐姐,她是一个叫做周喜娘的少女,略微清秀的长相和少女的双螺髻,以及没有冻疮的手,可以说周家把她养的还算不错。

    “李哥儿多吃一些,这些都是我们山东的村里菜,不知道你能不能吃习惯。”

    随着周伯谦和李定国坐下,周王氏便笑着招呼起了李定国,她笑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和蔼、亲切的光,让李定国不自觉想到了自家娘亲。

    只是它很快回过神来,把目光投向桌上的饭菜。

    一盘简单的清炒土豆丝,还有一盘清蒸鲤鱼,这两道菜加上一盘河虾,一盘大明百姓家家饭桌上都有的西红柿炒鸡蛋。

    这四个菜加上一碗炖鸡,这便已经能算得上招待客人的饭食了。

    这一桌子饭菜,怎么地也得三十来文,因此李定国看后不免笑道:“这么多好菜,自然吃的习惯。”

    “娘,李定国家里也是村里的,和我们吃的差不多。”

    周伯谦一边扒着饭,一边嘟囔着嘴,那不安分的模样,让周王氏瞪了他一眼:“这么多吃的还堵不上你的嘴?”

    “呵呵……”周喜娘见弟弟挨训,也忍不住笑了笑。

    与清代不同,明代女子是可以上桌吃饭的。

    清代许多百姓以为儒家规定的女子不能上桌,因此便借机效仿,但却由于文化水平不够而误解。

    相反在官学盛行的明代,大部分百姓都能理解儒家口中“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男女不能一起吃饭,而是内宅需给女眷单设一桌。

    在明代,有钱人家或者官家女子内宅方面的往来应酬是人情关系的一部分,也是必须的交际,女眷们的“桌”也充斥着各种礼仪要求,要配得上当家和客人的身份,奢华程度绝不比外堂男人们的“桌”低。

    并且,这个规矩也是针对士大夫和殷实之家,像周家这种平头百姓,除非客人来得多,不然她们一般都和男人在一桌吃饭。

    至于清代的“女子不上桌”,实际上纯粹是百姓理解错误,外加上“穷讲究”导致的。

    但即便是明代,那妇女嫁人后也是得看上桌的是什么人,才能决定能不能和其他男性坐一起吃饭。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是可以的,如果是平辈,并且还是女眷不熟悉的异性,那家中就需要单独开一桌给女眷吃了。

    只不过,周家似乎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他们在京城认识的人并不算多。

    “伯谦,你说周叔在山东任职,你们家也是山东的,那为何你们会搬到京城来?”

    李定国在饭桌上突然开口询问周伯谦,因为他知道了周伯谦家是山东青州人,而周伯谦的父亲也在山东青州营担任总旗官,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还会来京城?

    “自然是为了这小子的学业来的,三年前只有京城开官学,自然只能送他来这里了。”

    周王氏解释着,顺带还给李定国夹了一筷子肉,并且说道:

    “况且,京城物价还算便宜,购买书本纸张也便宜,闲暇时还能让伯谦教喜娘读书。”

    “不能去读女学吗?”李定国记得一些地方是有女学的。

    “太贵了,一年得教十两银子,平头百姓哪里读得起?”周王氏笑着解释,并说道:

    “这小子读官学一年也不过二三两银子,五年读下来也才十二三两,这院子也才二十几两,读完还能卖了,五年下来,我们三人用度最多三十两。”

    “她们姐弟若是都读书,那一年得二十几两,若是喜娘读,五年也得五六十两。”

    “现在许多百姓都是这样,把家中男丁送去读便宜的官学,然后让男丁回家教姐妹读书,能省下不少银子。”

    周王氏为自己的经济头脑而感到高兴,周喜娘也不觉这有什么不对劲,李定国也觉得很有道理,唯有周伯谦,此刻的他正苦着脸试图伸筷子,但他所看上的每一块肉,都被自家娘亲夹给了李定国……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夏天司马兰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免费阅读全文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 锦朝朝傅霆渊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锦朝朝傅霆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锦朝朝傅霆渊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锦朝朝傅霆渊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玄幻:过往曝光,女帝们哭求原谅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 神算萌妻傅太太才是玄学真大佬锦朝朝傅霆渊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