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二十六章 两相对照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二十六章 两相对照(2/2)

目录

    “娘……我好饿……”

    “乖……马上就轮到我们了。”

    同一时刻,张煌言他们还在饮酒聚会,但山西大同府的却是饿殍遍野。

    干裂的河床还未被水淹没,尽管今年大同已经下了几场雨,但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留不住水。

    清晨的大同天气灰扑扑的,城内的百姓穿着不知道几年没有换过的衣服,脸上只有麻木。

    他们好似行尸走肉般在城内走动,忙活自己的生计。

    那些没有生存能力的人,则是聚集在城内四周城门的粥棚,乞食一碗白粥来吊命。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同新城的麒麟门下便有不下千人。

    这一千多饥民,长者还能有破烂的衣服蔽体,那些五六七八岁的娃娃基本就是穿着大人的衣服,连裤子都没有。

    “不是说大同尚能坚持吗?这叫坚持?”

    麒麟门楼内,朱由校看着那群衣不蔽体的饥民,忍不住质问大同知府张名震。

    朱由检带着陆文昭站在一旁,没有出声。

    对此,大同知府张名震也坦然的作揖解释:“万岁,这已经是极好的局面了。”

    张名震的回答有些大胆,对于容不得自己“治下盛世”出现污点的朱由校来说,如果张名震说不出什么所以然,那被发配恐怕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情了。

    “万岁,大同是全山西最为干旱的地方,既无大江,也无大河,些许微末河流根本养不活几十万百姓。”

    “臣说尚能坚持,是因为眼下的山西粮食充足,只要耐心等着旱情退去,那百姓立马就能安居乐业。”

    “万岁作为天下之主,想让百姓吃饱穿暖是人之常情,可大同府的条件就这样。”

    “眼下国朝积欠的银两不在少数,大同百姓能有稠粥喝,已经是万幸了,着实不敢再对朝廷添加负担。”

    “况且,即便朝廷拨来银两,眼下大旱尚在,即便发来银子也不够买东西,不如运粮食。”

    “至于粮食,大同府上个月刚刚接收北直隶的六万石麦子,眼下还够吃。”

    “最后百姓的衣服,臣也已经上疏由户部拨发,只是还未到。”

    张名震对朱由校解释着为什么大同府不向他上奏的原因,听过解释后,朱由校虽然皱眉,但却没有再说什么。

    他侧过身子看向朱由检,踌躇了片刻后询问:“弟弟,这旱情……”

    “按照星象,估计北方旱情在今年便会结束。”朱由检不待他说完便主动抢答,同时看向城门下的百姓:

    “大同耕地不下二百万亩,一旦旱情结束,其中一百六十多万亩水浇田和旱田就可以恢复生产。”

    朱由检说完,他转头看向了自家哥哥朱由校,认真道:

    “眼下国朝已经有了四个工业区,年产拖拉机二十四万台。”

    “这些拖拉机若是用于恢复南北旱情过后的生产,那可以让七千余万亩耕地复耕。”

    朱由检语出惊人,没人想到拖拉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

    尽管只是初始版本的拖拉机,耕地效率不如后世恐怖,但数量产生质变,年产二十四万台拖拉机,足以让大明延续百年国运。

    这些机械若是用到开垦新地上,那大明每年耕地都得在原本增加的基础上,再增加近五百万亩。

    “国朝眼下有多少拖拉机了?每年新开垦的耕地有多少?”

    朱由检看向陆文昭,他是故意询问,用陆文昭的口来安抚山西人心。

    “回万岁,殿下……”陆文昭心知肚明的作揖回礼:

    “国朝眼下有拖拉机六十二万七千余台,每年可开垦新地一千二百余万亩。”

    “今岁的二十四万台,除八万台运往齐国,剩下的十六万台,尽数用作国内,拖拉机数量可增至七十八万余台,开垦近一千六百万亩耕地。”

    齐国的发展迅速,大明却也不差。

    只是齐国发展后很容易体现出来大明却因为体量太大而不能直观感受到变化。

    如耕地,齐国十年时间耕地从无到眼下一千三百多万亩,这是零到一千三百多万的变化。

    大明呢?十年前八亿四千多万亩,现在十亿四千多万亩,总量很大,但增加的比例相较人口却并不多。

    齐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口太少,资源太多,对于齐国来说,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因为早期的人口不足,齐国即便买得起拖拉机,却也没有人使用,这也是金铉和夏允彝催促朱由检开放移民的原因。

    如果齐国一开始就人口充足,那眼下的耕地数量恐怕早已数千万亩。

    齐国这两年耕地增加这么多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不断涌入,而这个趋势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势头。

    这个势头十分强劲,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这个势头已经有些过分大了。

    尤其是当朱由检说旱情很快就会减退,并且陆文昭说了齐国今年要购买八万台拖拉机的事情后,城楼内许多随行官员的脸色都变了。

    在大旱之下,百姓太多是负资产,因为百姓需要朝廷赈灾,所以让他们迁移也算是减少要吃朝廷粮食的嘴巴。

    可如果旱情结束,那百姓就是正资产了。

    且大明现在还有许多土地需要复耕,单单那年产二十几万,未来可能三十几,四十几万的拖拉机便需要人来操控。

    开垦越多田地,人口就繁衍越多,交的赋税也就越多。

    因此,旱情一旦结束,那人口迁移就是大明不可承受之痛。

    纵使齐国每迁移一个百姓,都会支付一两迁移银,但那一两银子,也不过百姓几年的税银罢了。

    官员们相同其中环节,立马就下意识的看向了作为皇帝的朱由校。

    只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朱由校表情平静,没有一丝忧虑的感觉。

    说朱由校不清楚其中环节,官员们不相信!

    因此,朱由校的表情只能归根结底到他对朱由检的感情上了。

    朱由校曾经有很多次夺取朱由检权力的时候,尤其是在东林和齐楚浙宣昆六党两败俱伤的天启五年。

    然而朱由校的选择让众人大跌眼镜,他选择了帮助自家弟弟,将还算听话的阉党给覆灭。

    阉党的覆灭对大明来说是好事,但对于朱由校来说不是。

    可以说自从阉党覆灭,魏忠贤被朱由校“关在”身边开始算起,朱由校就已经没有了和朱由检打擂台的机会。

    他这个皇位得看朱由检脸色,包括他自己。

    这一机会过去了十七年,而眼下随着齐王府重在齐国而力量衰弱,东宫渐渐势大的局面出现,官员们也相信朱由校不会再选择错误。

    只是可惜,他们还说判断失误了,朱由校依旧不准备遏制自家弟弟。

    或许他百年之后,他的子孙会骂他培养出了一个怪物似的齐国强藩,但他自己清楚,别说人口,便是自己的皇位,都是自家弟弟给的。

    这是他在这么多天的纠结下,最终释怀的结果。

    他不再担心齐国会比大明强大,而是选择了顺其自然。

    “弟弟……”

    朱由校忽的开口看向朱由检,五味杂陈。

    “旱情尚未结束前,迁移的事情还得好好做才行……”

    朱由校开口给移民定了调,这让四周官员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们倒是想劝谏,但齐王就站在旁边,一开口恐怕就得被齐王府的人惦记上,因此他们之间只能相互对视,眼中透露着无奈。

    “臣弟,领旨……”

    朱由检合手作揖接旨,心里十分难受。

    他又何尝不知道齐国和大明的关系将是难题,可他不可能自己动手断绝齐国发展。

    齐国如果不发展,那他怎么说服目前还在大明境内的那群齐王府骄兵悍将?

    他们不离开,大明还是会动乱。

    想要他们离开,只能给他们一个强国的上臣位置和权力。

    说实话,朱由检有的时候很羡慕自家老祖宗朱元章,当然更多的是钦佩。

    钦佩他能眼睛不眨的清洗那么多有问题的文臣武将,哪怕他们曾与自己并肩作战。

    这一点,朱由检很难做到。

    他清楚只要自己敢动手,大明内部就会爆发内战,即便内战规模会很快被控制,但那也不是他想要的。

    大明百姓受了十几年旱灾,自己又怎么能让他们再受兵灾呢?

    在时间推移下,朱由检有些理解了汉光武帝刘秀,但他也知道刘秀做法的后果,所以他不能因为百姓而不管骄兵悍将。

    以双方妥协前往齐国为结束,这已经是朱由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弟弟别太忧愁,还是当以身体为重。”

    瞧着朱由检那作揖时紧皱的眉头,朱由校又何尝不知道自家弟弟的难处。

    自家弟弟和自己,始终不能随心所欲的掌控一切。

    只要是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皇帝,都有需要妥协的时候。

    朱由校对百官,朱由检对诸将,都是如此罢了。

    “走吧,大同已经看完,劳烦弟弟带我去太原看看了。”

    朱由校挤出笑容,希望自家弟弟别太烦愁。

    见他努力活跃气氛,朱由检也挤出笑容:

    “皇兄所愿,臣弟不敢拒也……”

目录
新书推荐: 龙族:小龙人转职美食猎人 知否:我是皇太子 捡漏:有了透视眼后,我财色双收 妙手医尊 让我捐肾救活白月光,现在你后悔了? 武道长生:我靠杀戮镇压邪神! 诸天:每一个宇宙都留下了我的传说 简化功法:从斩妖除魔开始 荒年小寡妇 阎王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