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三十七章 交趾逸事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三十七章 交趾逸事(2/2)

目录

    说着,朱由检解释道:“一年三熟不一定亩产高,不然琼州府恐怕已经是国朝粮仓了。”

    “况且国朝百姓追求口感,即便可以一年三熟,百姓也只会种两熟,或者一熟的品种。”

    “眼下交趾之地主要种植江南稻,江南稻在江南一年两熟,到交趾是一年三熟。”

    “不过虽然是一年三熟,但单季亩产却不是很高。”

    “江南稻在江南的单季亩产一石二斗,在交趾却只有九斗半。”

    “一年种植下来,江南普通田地能产出二石四斗,交趾能产出二石九斗。”

    “看上去产量是交趾高,但仅仅多出五斗粮食,口感却差了不止一点。”

    “因此在交趾,便是普通百姓都不会吃一年三熟的江南稻。”

    “长此以往,许多农民也就延缓收割时间,尽量让水稻长得颗粒饱满再行收割。”

    “这样做之后,虽然只是两熟,年亩产却有二石五斗,口感也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只种两季水稻,农民也能多休息两个月,因此即便此地可以一年三熟,但百姓还是只愿意种两季水稻。”

    朱由检如此解释的时候,火车经过的村庄田地也多了起来,期间还可以看到许多用拖拉机开垦田地的农民。

    “眼下交趾田亩有多少了?”

    望着远去的农民身影,朱由校询问了一嘴陆文昭。

    “回万岁,应该是五千二百万亩左右……”

    “这么多?”听到陆文昭的话,朱由检有些感慨。

    要知道,交趾只有百姓七九百来万,其中还有五百多万是当地土民。

    土民基本上是一人二亩,而汉民是基本是一人五亩到二十亩不等。

    “交趾眼下的土民还有多少?”朱由校追问,但这次朱由检却回答道:“不足四百万。”

    “这……”听到土民数量居然从收复时的六七百万,降低到现在的四百万,朱由校一时之间有些语塞。

    “哥哥别误会……”瞧他那模样,朱由检就知道他误会了,连忙解释道:

    “女嫁男,随男籍。”

    “交趾有土民六百余万,但多年来许多交趾女嫁给移民而来的汉家男,因此导致了交趾籍的人口下降。”

    “另外也有一些叛乱的交趾人被抓捕劳改,因此少了些。”

    “交趾这边的移民是每人二十亩田地,不过因为前几年中原两京十三省旱情严重,因此迁徙而来的人过多,导致现在三百多万汉家移民仅分田不足四千五百万亩。”

    “按照眼下的态势,交趾需要最少再开发出一千五百万亩就足够了。”

    朱由检解释着交趾的情况。

    作为大明最早拿下的中原以外省份,交趾的汉家移民太多,因此田地不够分是常态。

    其实麓川、旧港、瀛洲也有这种现象。

    “嫁给汉家移民的交趾女也会发二十亩田吗?”朱由校好奇询问,但朱由检摇了摇头:

    “这种女人叫做归化女,可以额外再分得三亩田,也就是嫁给汉人后,他们可以从二亩田,提升到五亩田。”

    朱由检心里清楚,只是展现汉家男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得拿出足够的利益才能让汉家男成为被土民女眷追求的对象。

    因此基本是海外省份,只要土民女嫁给汉家男,其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将得到巨大的飞跃。

    也是这种政策下,各省的土民女才会络绎不绝的追求嫁给汉家男。

    与此同时,汉人地位、待遇的提高,也让原本云贵川桂等四省汉化的少民抵消了不少逆反心理。

    若是有人称呼他们原来的民族,他们反而会急眼,生怕失去汉人身份后,会失去大片的土地和待遇。

    也正因如此,许多被归化为汉人的西南少民都在努力汉化,新生代的孩子甚至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

    这样的现象,让大明的少民人口每年都在降低,至今年甚至已经不足两千万了。

    长久以往,估计土民男也会想着生女儿嫁给汉人,然后让自己一家子获得汉籍。

    虽然后续的汉籍没有分田二十亩那么夸张,但分田五六亩的待遇还是存在的。

    这样的待遇,相比之前移民的待遇不算什么,但对于土民们来说,已经是天降横财了。

    “眼下最大的问题还是瀛洲,哥哥日后需要注意的也是这里。”

    朱由检说完后继续开口,并说起了跨海相隔的瀛洲。

    “瀛洲?”朱由校皱眉想了想,然后才疑惑道:

    “我记得他们前段日子才因为聚众烧杀汉家移民而被镇压了不少人。”

    “是不少,但他们背主之徒偏多,需要时刻谨慎提防。”朱由检不要提醒,朱由校也好奇问道:

    “眼下瀛洲还有多少瀛洲籍的土民?”

    “约六百万左右,还有二百余万瀛洲本土的归化嫁汉女和五百多万移民海外的男女……”陆文昭一开口,就说出了一个让人唏嘘的数目。

    瀛洲人口持续降低,五百多万人移民海外。

    “移民海外的主要是哪些人?”朱由校略微皱眉,毕竟五百万人可不少小数目。

    “女的基本前往中原两京十三省,男的基本去了印度厮当和利未亚的诸藩。”陆文昭解释着:

    “另外,六百多万纯粹瀛洲籍贯的瀛洲百姓中,眼下还有一百六十五万人等待迁移。”

    “诸藩给他们开出了一人五亩地的迁移条件,许多人十分向往。”

    陆文昭道出了瀛洲移民庞大数量后的真相,其中主要是以诸藩作为推手。

    大明对诸藩移民的态度是不同的,想要移民汉人是比较苛刻的,不仅有迁移银、移民田地、耕牛等条件,还需要看大明迁移司是否通过。

    但移民大明境内的土民就不同了,只要会说官话,会写汉字,诸藩就能招募迁移他们。

    这样的局面是朱由检喜闻乐见的,就是海上旅途凶险,许多船只都会在海上折戟沉沙,每年遭遇海难而死的移民数量不少。

    大明这边登记的是瀛洲走出了二百多万瀛洲男移民,但能到达诸藩的数量就是未知数了。

    他们抵达诸藩后,大多被藩王和官员们用来充当衙役和管理土民的地方甲长。

    一旦地方土民发生暴乱,甲长知情不报的,就会被遣返回瀛洲,并且没收一切财产。

    因此,在监视印度厮当的土民这份工作中,他们做的相当认真,大大减少了当地突发叛乱而兵马调动不及时的现象。

    这看上去似乎对瀛洲移民有些不公平,但要知道,对于生活在德川幕府通知下的他们来说,能生活在大明和诸藩,简直就是再造恩德。

    最少《大明律》的存在,限制了贵族对他们的欺凌和打杀,给了他们一个人该有的尊严,并且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房屋田地,赋税也低的令人发指。

    因此,瀛洲移民是乐在其中,大明和诸藩是喜闻乐见。

    唯一不满的,或许只有印度厮当的那群土民了。

    “呜呜——”

    在朱由校的询问中,火车抵达了交趾的省会交趾城。

    朱由校与朱由检带人下了火车,映入眼帘的交趾火车站和大明境内的一模一样。

    火车站内的人并不算多,但却个个身着大明服饰,谈吐大明语言。

    走到车站外也是如此,而进入交趾城后,城内人来人往的场景和语言、建筑也极具大明风采。

    那悦耳的江淮官话,如果不是特意听,朱由校甚至以为自己来到了江南一带。

    “弟弟的办法果真不错,如此三十年,则交趾无忧矣……”

    看着眼前与中原相差不大的景象,朱由校忍不住发出感慨。

    现在其旁边,朱由检也高兴的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让断断续续脱离了汉人手中数百年的交趾重新汉化,这或许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他与朱由校走街过巷,整个交趾城几乎找不出一点具有曾经安南痕迹的地方。

    要知道这才过去了十几年,如果过去几十年,那交趾恐怕将会成为中原两京的第十三个汉化省份。

    “万岁、殿下,眼下交趾百姓基本住在南方,北方七府已经汉化九成以上了,着实找不出一点安南痕迹。”

    跟着朱由检他们走街串巷的官员们挺不住,双腿发颤的解释着。

    闻言,朱由校和朱由检才意犹未尽的停下脚步。

    “交趾城确实已经如此,不过具体的其它几个府,还需要走访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你们回去休息吧,明日一早再陪吾与齐王游览各府。”

    朱由校摆了摆手,交趾官员们闻言却欲哭无泪。

    他们也有感叹交趾汉化彻底的时候,但像朱由校和朱由检这般能一连走十几里路,把交趾城看遍的情况却是没有的。

    听着皇帝的这话,似乎接下来他们也要用双腿来丈量交趾各府县了。

    带着一丝哭腔,数十名交趾高官们只能硬着头皮作揖回礼:

    “臣……领旨……”

    工作加班太多,导致昨天章节名出错,闹了个乌龙,抱歉抱歉……

目录
新书推荐: 重生之洗心革面 华娱顶流的诞生 仓央泪 从药铺瞎子开始的长生路 我,纯阳之体,开局成为魔女炉鼎 换亲后,夫家听我心声逆风翻盘 重回七七,开局跟女知青回城 逆世重修,从妻女跳楼前开始 都市极品妖孽王悍苏祈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我到万界送外卖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