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第三十七章 渔业

第三十七章 渔业(2/4)

目录

第二个困难,就是渔具的困难,船只,渔具。一下子拿不出来那么多。

不过,这不重要。

这些人年何夕早就建造出一来,一批技术人员。很容易就改造出来,一系列生产机器。比如麻绳。之前用手工编织,而今可以用上机械辅助了。当然了,这种机械辅助,自然不会是后世所想的自动化。而是让编麻绳的技术问题,直接变成了体力活,用一个带轮子铁架子,只要先编好一个开头,剩下的就匀速的转动轮子就行了。

这样一来,能做这一件的事情,一下子增多了。

这一切生产中心,就在旅顺造船厂之中,甚至可以说,旅顺造船厂而今也算是渔具厂了。

这其实也不是问题。

何夕面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第三个困难,捕鱼这一件事情,本身的不经济性,与难以大规模展开的困难。

在很多人想来,古代的海洋之中,到处都是鱼,捕捞很容易,一出海数千万斤,怎么会不经济了。

其实,去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捕鱼真的如此赚钱。如此方便,为什么中国古代,真正专职捕鱼的是被歧视的疍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疍民被歧视或许有其他原因。但是捕鱼不赚钱,也是其中一项。

首先,气候影响。在不能对海上气候进行准确预测之前,每一次出海都是赌命。出海贸易是这样,捕鱼也是这样。

其次,技术问题。

这技术上的问题,太多了。简直是一连串的问题。

先说保存,鱼获没有冰冻的情况下,不过几日,就变成一堆臭鱼了。根本不能吃了。更不要说赚钱了。这就要求,这鱼获要及时的卖出去。这也让渔民不能去远洋。

如此一来,捕鱼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再说,渔网的技术问题。

很多人看到,一网数千斤,那都是近现代的事情。有了化学纤维做出渔网,才有这样的效果。在古代,渔网最好的材料是什么?是麻绳,与棉绳做出的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华娱之我在圈内当大佬 末世:我在避难所当收租婆 援藏干部:我从基层步步为营 型月,人类爱模拟器 换亲后成了嫡姐对照组 慰风尘 京眠沉溺 贤妻孝媳重生后,摆烂不干了 阴缘不断 三兴季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