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火枪洗明路 > 第九十六章 辽东撤兵

第九十六章 辽东撤兵(2/3)

目录

高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柳河之战败了,应该谨防山海关。而关上原来设置的三部总兵,也各自有自己的驻地。但是今年夏天,这些人全部都跑到关外去了,这样减弱山海关防务的力量。之有人前去挑衅发动了柳河之战,建奴肯定会来报复。到了这种时候,这些兵马还在外面浪!必须赶快回归驻地防守山海关。

这封奏折全程都在强调把在关外的兵马调回山海关,加强山海关防御,但是并没有出现过要撤宁远的字样。

回头再看李鲁生的奏折,两人都认为建奴肯定要出兵报复了。李鲁生要求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而高第要求加强山海关防御。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把右屯、锦州、义州的兵撤回来,分别派往宁远和山海关,提都没提“尽撤关外”的意思。

再看大明的对手,建奴的史料:(天启五年)八月间,宁远、山海关之军来取河东之耀州城,彼军皆败,或落水而死,或被杀。——《满文老档》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后来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信: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遂往征宁远。——《满文老档》

两相结合,说明了建奴发动宁远之战的原因,应该是对明朝发动柳河之战的报复。

再看看后世诸人普遍认同的观点,看看《明史》的记载怎么说宁远之战爆发的原因的。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明史》,袁崇焕传。

而这记载在《明史》里的内容来源则是茅元仪的《督师纪略》(卷十二):(高第)乃自下檄文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崇焕、元仪力争之,元仪谓,奴三年不来,非天幸也,实以我兵势既张,畏而不敢尔。柳河之役,我损失不过四百人,中朝自欲张大其事耳。而奴实以船城之失过于是,且逼于沈阳,而心怀忧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轻我而来。如撤即奴窥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

茅元仪的意思,就是建奴怕孙承宗,所以孙承宗守辽期间,他看到明朝“兵势既张”,不敢轻视明朝,不敢来打。现在孙承宗下台了,上来一个叫高第的,据说是个废柴(也不知道据谁说的),高第上来就撤,于是建奴觉着明朝胆怯了,就发动了宁远之战。

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

再说说李鲁生为什么说撤锦右而不提宁远。因为宁远跟锦州、右屯这些地方不同,宁远和边关的关门一样都是“信地”,所谓的信地是指由朝廷委派文武官员并颁发了印信、堪合等文件,而且明确了官员的管辖范围和责任的地区。这是属于登记在册,有证可查的存在了,所以一旦开战,那是必须要与地方共存亡的。要是擅自撤离信地,可是要担责的。如果守地丢了,守官可是要砍脑袋的。

再看看宁远之战后高第的奏折:臣询问关外地势之险要,城垣之坚瑕。去关七十里有前屯城,系总兵赵率教所修筑,垣墉峻整,四面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虏不敢近城下,可称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宁远城,乃袁泰政、满总兵所督修,墙高四丈,周围新整坚固,足壮金汤。内以保障关门,外以捍御强虏,此为第一扼要。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以时势论,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臣非敢急关门而缓宁远,以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关城之守着新议而未定也;非谓宁远不当援,以发援遽早无益于彼而反有损于此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作者不要脸的给大家翻译一下,简单的来说,有四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觉醒后,嫡长女她一路开挂打脸 诱引 主母她一心咸鱼 一道鱼羊炙,蔡阑苦寻二十年 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重生了谁还当明星 网坛之数据天王 侯府宠妾 萧峥陈虹执掌风云 欲休于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