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成风华之绝响 > 第一部 殿州惊涛 108、石寨港

第一部 殿州惊涛 108、石寨港(1/2)

目录

如果说,今生的殿州就是前世的福建泉州的话,那么,殿州最大的港口石寨港,是不是前世的泉州港,或称刺桐港呢?

前世,泉州港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下游滨海,古称“刺桐港”,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四百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蜚声全球。《马可波罗游记》认为,它可以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甚至更为宏伟。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有原因的。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的山川河流。河流从戴云山向四周呈叶脉状分布,一路曲折蜿蜒,流经泉州湾、湄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大港湾。泉州海岸线绵长,且海岸线多曲折,拥有大量的天然港口。这些港口海阔水深,大风大浪又吹不进来,港湾避风避浪,适合船舶停泊。泉州不仅依山傍水,而且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大量的海洋资源,水文条件得天独厚,全年气温平均,降水丰富,气候适宜,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充足的风力为古代帆船航行奠定了自然基础。

港口带来财富,更塑造了泉州城市的包容气质。因为包容带来的文化遗存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泉州。道教、佛教、***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多种世界性的宗教长期共存,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奇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宝库”。宗教间的宽容,是世界上最难也是最伟大的宽容,也以此看到泉州人的胸怀。

唐代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为数不少,至南宋和元代,这个东方大港已成为他们在远东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谓那个时代的国际性大都市。前世泉州还散居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

摩洛哥大旅行家与泉州的缘分至深。伊本·白图泰是一位走过十二万公里、四十四个国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他于一三四六年从泉州登岸,在中国游历一年。他的游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伟大文明,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他曾经三进三出刺桐城。他在游记中描述古刺桐城的辉煌——“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以生产锦缎而闻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锦。这种锦缎比行在缎和大都锦更好”、“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早于伊本·白图泰几十年,著名的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亦在其游记中惊叹于刺桐城的繁华和富庶,“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两位来自异域的古代大旅行家的描述,佐证了古代泉州港作为“世界大港”的辉煌。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大洋彼岸,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可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当时从这一海上通商门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剌桐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剌桐港极盛时期的贸易非常活跃,到绍兴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一六二年,市舶税利高达一百万缗,在国库财政收入中占有可观的地位。

唐宋以来古刺桐港口的繁荣,造就了古刺桐城的繁华。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

那时的泉州是何等的繁华。东至扶桑,南通南洋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及东北非等地,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所谓国门洞开,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和自信才可以如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当时商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泉州当时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全国闻名,据元朝《岛夷志略》一书记载,唐朝时期,泉州生产的各种商品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这时主要以丝绸为主,“刺桐缎”在当时的海外很有名气。到了宋朝,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商品开始销往朝鲜、东南亚,这时以瓷器为主,泉州青瓷、德化白瓷享誉海外。黑釉器,俗称“建盏”,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质感温润,颜色碧丽,黑釉上有一条兔毫状的银光细毫,故又名“兔毫盏”,是当时的主要输出瓷器。。

大量人口的涌入刺激了当地农田耕种的发展,泉州开始兴修水利,开荒种田。茶叶和桑树成了当地日渐流行的耕种项目,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如手工业、丝织业等也渐渐发达起来,据福建现今窑址考古发现,到宋朝,瓷器在泉州已经非常流行了。泉州生产的大量丝绸、陶瓷开始向周围扩散,航海事业渐渐发展,各种商品开始走出泉州,远销海外。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闽越人善于造船的历史记载,“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南北朝时期,这里的造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远洋木舟,可以行驶到印度等地。唐朝时造船技术更为发达,泉州已经有了造大型出海航船的能力。

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船只成尖圆状,船中已经有船舷,可以存放更多物品,为远洋航行、商品的储存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储藏条件。及至宋代,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术和造船术渐渐发达,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时的船载重高达三百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近千头骆驼的运输队的总重量。可见当时已经具备了运载大量货物的能力,并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同时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和指南针,为丝绸之路的前进提供了方向,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泉州古船陈列馆有一艘静卧于开阔池座上的巨硕的宋代古船。古船的构造由肋骨与龙骨采用榫接方式构成整体支撑,与肋骨衔接的十二块隔板又将船舱分为十三个部分,这便是宋代领先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述,他在印度见过一种用铁钉组合起来的先进多层船板。而泉州古船底部由二重木板构造,舷侧板为三重,与马可·波罗的描述一致。这样的构造非常坚固,经得起摩擦冲击,也便于维护。

苏澜沉思,不知道这一世的石寨港有没有泉州港,也就是刺桐港那活了千年的璀璨和盛世的繁华?!

蔡林的马车是载货的敞篷马车,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蔡林一路指点着。西边巍峨耸立、绵延起伏的是云山山脉,云江发源于此,蜿蜒曲折在石寨港汇入大海。苏澜就想着,前世泉州的主要河流是晋江,它的发源地是戴云山。

蔡林又指着云山山脉的支脉开元山介绍说,山上有座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历经修葺,香火鼎盛。

蔡林又指着一处山道,那里是清源山,西峰下有老君岩造像,是前朝修建的道教石造像。那里还有摩尼光佛造像,是外国商人、摩尼教徒在大成修建的珍贵造像。

蔡林还兴致勃勃地道,灵山东麓还有***教圣墓。他是***,经常来此祭拜。

苏澜万万没有想到,蔡林的曾祖母竟然就是阿拉伯人!难怪蔡林的长相有点像混血!蔡林说,几十年前他的曾祖母随着做生意的父亲到大成,后来嫁给殿州人成家立业,做瓷器生意。再后来因为蔡林的祖父患病,家业才渐渐衰败下来。但是蔡林和他的父亲蔡桥懂阿拉伯语。因为与磁窑有着天然的朴素的感情,所以他们父子都在顾琅的窑厂工作。蔡桥、蔡林对瓷器都比较在行。

蔡林还说,云江南岸的丘陵地带,瓷土丰富,制瓷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唐朝时就建有窑场。尤其是有座金交椅山,那里的磁灶窑烧制的瓷器远销南洋各地。他们家原来在这里就有座磁灶窑,可惜后来卖掉了。

苏澜听了心里一动。也许,蔡桥、蔡林父子会是她很好的帮手?!

马车嘚嘚、嘎嘎地走着,离石寨港越来越近。渐渐地,可以看到一些庙宇和航标塔。

蔡林指着远处说道,那座云江入海口的石头山上,就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真武庙生动展现了人们独特的海洋观和海神信仰。它的东边就是云江码头。

蔡林又指着远处的三江口码头道:“你看那里有座桥,那可是石寨港唯一的海上石桥喜桥!”

苏澜果然看到大海中,一座石桥宛如彩虹飞落海上,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他又指着附近的一座山头道,那是九日山,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的官吏都会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并摩崖刻石记录盛典。苏澜知道,古代帆船出海凭藉季风驱动,负责海外贸易的官员为商舶举行仪典,体现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

苏澜听了更是稀里糊涂。与前世相比,这些地名似是而非,甚至是张冠李戴,还真是不能简单地断定,今世的殿州就是前世的泉州。

远远地可以听到石寨港外大海那永不停歇的轰隆隆的涛声,也可以见到海上的航标塔。

蔡林一一数说着:“小姐,你瞧那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簪山,像不像一只金簪啊?山上的九胜塔可是出海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它可是重要的航海设施!大家都说,看着九胜塔,出石寨港,航海人祈求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看着九胜塔,进石寨港,航海人赚得是金银满仓,盆满钵满!九胜塔,那是富裕塔、平安塔!”

苏澜频频点头。

蔡林接着道:“瞧,那是万寿塔!依借山势,北依石寨港,南眺重洋,也是商船出入海湾的主要航标,它可见证石寨港海外贸易活动的繁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假皇子?朕乃天命! 寒门毒士 断绝关系后,我被全家跪着求原谅 强龙出狱,原来我是绝世凶神 顾总天台凉不凉,方小姐她另寻新欢了 开局刺杀皇帝:你赶紧灭我九族吧! 为退婚我把冰山总裁祸害哭了 战先生余生请多指教海彤 千金被无情赶出豪门,转身下乡了 首辅大人的宠妾顾容珩四月
返回顶部